“十一五”期间散装水泥发展为相关运输车辆提供新机遇

 “十一五”散装水泥规划目标再上一层楼

  散装水泥,是指不用纸袋等包装,直接采用专用器具出厂、运输、存储和使用的水泥。水泥的散装、散运、散储、散卸、散用,实现密封条件下的机械化操作;而袋装水泥从生产企业到使用单位,需要经过多次运、卸、搬、垛,劳动强度大,粉尘飞扬。

  关于发展散装水泥的重要意义,正如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2006年10月24日召开的全国散装水泥工作会议(此次是商务部承担散装水泥推广管理职能后召开的第1次会议)上所说:发展散装水泥是我国政府一贯明确的重要产业政策,限制袋装水泥,发展散装水泥,可以节约大量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可以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变;有利于扩大水泥产品出口。发展散装水泥对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关于“十一五”散装水泥发展,全国及北京、浙江、江苏等省市均陆续出台了专项规划和政策,提出了“十一五”新的快速发展目标。

  1.全国

  关于散装水泥发展,“十一五”没有再出台一个全国性的专项规划,而是出台了一个全国性指导意见,即2006年12月12日商务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改发[2006]519号),《意见》提出:到2010年,全国散装水泥产量由2005年的3.8亿t增加到6.9亿t,水泥散装率由36.6%提高到55%,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7亿m3,预拌砂浆产量达到2  000万t。

  《意见》说,“十五”期间,全国散装水泥发展迅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了水泥生产结构调整和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散装水泥累计供应12.4亿t,年均增长21.6%;水泥散装率36.6%,比“九五”末提高17.5百分点;节约水泥包装袋、减少水泥损耗等带来综合经济效益558亿元;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521万t。但从总体看,目前我国水泥散装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水泥散装率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装备数量和综合配套设施能力不能满足散装水泥发展的需要。如:中西部地区水泥消费量占全国总消费量的45%,但水泥散装率平均只有24.4%;农村水泥消费量占全国水泥消费总量的40%左右,但水泥散装率不到6%。

  2007年1月24日,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印发的《2006年全国散装水泥发展及指标统计情况分析》(中散协函[2007]2号)显示:2006年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4.71亿t,比上年增长23.81%,增幅提高2.21百分点。全国散装率平均39.13%,比上年提高2.52百分点。从统计看,山东、浙江、江苏继续保持散装供应量和散装增长量前3甲,其合计散装量占全国总量的43.5%,散装率分别为44.15%、66.42%和60.32%,仅次于上海、天津和北京(分别为94.73%、91.93%和88.41%,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散装率同比增幅提高超过2.52百分点的有14省,其中前3名内蒙古、新疆、湖北分别提高9.53、6.49、5.79百分点;海南、云南、吉林散装率同比下降0.17、0.63和2.60百分点,吉林下降最多的主要原因是该省水泥产量猛增、水泥增速高于散装水泥增速。

  2.北京、浙江、江苏等地

  (1)2007年1月31日发布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散装水泥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率超过90%;散装水泥使用率超过85%(比“十五”提高逾8.8百分点。);中心城、新城建设工程中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中心城建设工程中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在新城和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广散装水泥。

  “十五”时期,北京市散装水泥实现跨越式发展,水泥散装率由44.27%增长到83.52%,提高39.25百分点;散装水泥使用率由45%提高到76.2%;预拌混凝土供应量由2000年的891万m3增长到2005年的3  800万m3,增长3.26倍,实现了在规划市区和郊区县城关镇地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目标;累计供应散装水泥3  474.65万t(比“九五”增长241%),共减少粉尘排放13.3万t,节约水泥包装袋6.95亿个,创综合经济效益14.6亿元。

  (2)《浙江省散装水泥“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预计供应使用散装水泥3.08亿t,并重点整改全省城市区全面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11个市政府所在城市争取起步使用干混砂浆并加快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十一五”末,全省水泥散装供应率与使用率超过70%。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供应使用散装水泥1.86亿t,是“九五”的4.08倍。

  (3)《江苏省散装水泥“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末,全省散装水泥率达65%,有2/3的省辖市散装率达70%,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达7  200万t;全省预拌混凝土产能达到1.3亿m3,预拌混凝土实际产量7 000万m3。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供应散装水泥1.68亿t,比“九五”增长3.54倍,年均增长率达25%,全省平均水泥散装率达57.83%,比“九五”末提高32百分点。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散装水泥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按照散装水泥年增18%计算,2010年自治区散装率将达到40%,散装量完成800多万t;同时预拌混凝土供应能力、使用量按增长率20%计算,预计2010年预拌混凝土使用量达1  000万m3。

  “十五”期间,全区水泥散装率24.68%,比“九五”提高7.69百分点,预拌混凝土产能1 231万m3。

  政策法规是散装水泥发展的基础

  我国散装水泥事业发展已有40余年。在散装水泥发展过程中,政策扶持是推动散装水泥发展的重要因素。早在1965年,国家经委就将“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列入“全国64项重大技术革新、技术革命项目”之一,并明确指出发展散装水泥是国家一项重大经济政策,但由于某些原因,1986年以前发展速度十分缓慢。1985年2月,国家经委《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意见的通知》(国发[1985]27号)提出“限制袋装,鼓励散装”的方针,从此散装水泥工作逐步走上稳定发展道路,相关政策法规也越来越具体化、法制化。

  1996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高水泥散装率,发展商品混凝土。

  2001年10月10日,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散装水泥发展“十五”规划》提出:到2005年,我国预拌混凝土产能力争达到3亿m3,预拌混凝土占混凝土浇注总量的比例达到20%,其中大中城市要超过50%;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旅游城市要积极发展预拌混凝土,2003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其他城市2005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和一、三级预制构件厂要求全部使用散装水泥。与此配套,2003年10月16日,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商改发[2003]341号)指出:发展预拌混凝土和干混砂浆是发展散装水泥的重要途径。规定:北京等124个城市城区从2003年12月31日起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其他省(自治区)辖市从2005年12月31日起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2004年3月,商务部等7部委(局)颁发的《散装水泥管理办法》([2004]5号)提出:袋装水泥生产企业、使用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财综[2002]23号)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意在对生产与使用环节进行引导。

  2006年4月13日,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商务部、国家环保总局等9部委(局、行)《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提出:2010年水泥散装率达到60%。

  2006年10月17日,国家发改委《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出:建设管理部门要提高混凝土使用标准,大力推广预拌混凝土;同日还发布了《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另外,商务部正在制订《散装水泥管理条例》。

  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散装水泥发展的政策、规章和制度。据悉,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发展散装水泥政府令。1990年上海市发布的26号政府令《上海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成为我国第一部关于发展散装水泥的地方政府规章,此后上海市水泥散装率迅速增长,从1990年的45.35%发展到“十五”的94.41%。天津等城市水泥散装率也已超过90%,成为全国发展散装水泥的典范。

  运输装备是散装水泥发展的重要保障

  散装水泥运输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等运输车辆,是散装水泥从生产到使用整个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运输装备和物资保障。北京等省市“十一五”散装水泥发展规划普遍认为,“十五”期间,在政策法规支持下和混凝土企业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形成的散装水泥生产、存储、运输、搅拌、使用和信息管理的产业链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散装水泥的快速发展。

  从2006年广东省散装水泥工作会议获悉,“十五”末期,广东省拥有散装水泥车1 190辆,运能约1  965万t/a;散装水泥火车15节,运能达5.4万t/a;散装水泥船12艘,航运能力约26万t/a;混凝土搅拌车4 660辆(新增3  061辆),混凝土泵车343辆。5年来,全省设施设备的综合配套能力翻了1番多,散装水泥供应能力也从“九五”期末的1 500万t提高到“十五”期末的3  100万t。

  关于“十一五”发展,《意见》(商改发[2006]519号)提出,要提高散装水泥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散装水泥物流配送体系,通过流通方式的变革推动散装水泥的使用。具体讲:(1)结合各地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开发与散装水泥生产、装卸、储存、运输及使用相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相应技术装备水平和配套能力,逐步实现散装水泥装备的产业化和集约化。(2)通过建立散装水泥、混凝土、砂浆等物流配送体系,并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提高散装水泥生产、运输、存储、使用环节的现代化水平,通过流通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来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