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发展粮食物流的初步实践与探索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流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已成为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近年来,浙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2002年下半年,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提出了构建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构想。当时我们感到,经过几年大力度的改革特别是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浙江粮食流通体改革总体上已基本到位,粮食流通已跨入市场经济新阶段。但是,全省粮食流通、加工等资源配置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甚至是战备时期的格局,粮库布局分散、隐蔽、靠山,远离港口、铁路和交通要道,粮食加工业普遍零散规模小、设备陈旧落后,仓储、加工、运输、供应、市场等环节之间基本处于相互分割状态,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调,粮食流转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物流不畅。这种状况显然与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不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所以,我们觉得,必须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加强规划和资源整合,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这是深化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只有推动传统粮食流通业向现代物流转变,建立起粮食行业发展的新优势,从根本上提高粮食流通能力,才能更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这也是我们搞粮改的一个重要目的。从保障浙江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来看,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已是势在必行。粮食市场化后,浙江粮食产需缺口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粮食销区,每年需调进粮食200亿斤,跨省区的粮食流通量明显增大。这就要求粮食流通设施和流通能力必须跟上。但目前国内粮食流通受到交通运输等条件的严重制约,特别是在市场粮源供给趋紧时,这种约束尤其突出。近年来的事实也表明,当出现地区性粮食供给偏紧状况时,首要的问题是粮食调运叫不应,所以即使能从国内或国际市场卖到粮,往往也是“远水不解近渴”。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举个例子,2004年我省为充实地方储备进口了2亿斤小麦,是散运进来的,到了宁波港后先是无法卸货压港,需支付滞港费,同时由于港口没有散卸散装自动化设施,只能用大斗抓到漏斗里,再装进麻袋,然后过磅称、缝包,结果2亿斤小麦前后装卸了近4个月,非常辛苦,还动用了部队。而且,装粮用的麻袋都要到4个省去采购,一只麻袋的成本要6元。不难想象,如果真的一旦粮食供给出现问题,靠这样调粮肯定是不行的。这也足以说明,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着力提高粮食流通能力至关重要,也很迫切。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粮食不能货畅其流,我国跨地区的粮食流通就很难“活’’起来,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资源也将受到极大限制。  
  我国已加入WT0,国内粮食流通已开始融入国际粮食大流通,并要求与国际现代粮食物流接轨。面对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如果我们的粮食流通还是搞计划经济的一套,停留在现有的状态和水平,既不符合世界流通业发展的潮流,也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感到必须把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现有粮食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重组,加快改造提升粮食流通,肄立和形成粮食行业发展的新优势,从而在发展中提高浙江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这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以打造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为抓手发展粮食现代物流  
  建设和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涉及面广、头绪众多、工作量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着手抓这项工作?我们通过总结衢州等地发展粮食物流的经验,结合粮食流通的特点和现代物流的内涵与功能要求,经过充分论证,认为浙江应以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为平台和抓手,来发展现代粮食物流。  
  我们说的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其主要内涵和功能特征概括起来是“四位一体’’和“四散”。“四位一体”,就是把储运、加工、批发配送和信息四者融合在一起。粮食物流中心要选址在交通要道,铁、公、水三通和沿海地区的码头,地级市的周围,把仓储、运输、加工、批发市场和信息中心连在一起,实行资源整合和重组,把各个流通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粮食流转环节。在浙的新建中央粮库大多建在这些地方,我省的省级储备库和市县中心粮库基本上也都集中在这些区域。同时,在规划的物流中心内开辟粮食加工园区,结合城市改造和扩建,把城区的大米加工、面粉加工、食品加工等企业转移进来,再结合批发市场配送和信息化建设。如杭州市规划在通航能力500吨的大运河旁边、环城高速公路出口,征用一大块地,引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粮食物流中心。中心建成后,把杭州城内的粮食批发市场和粮油加工企业全部迁出集中到中心,再建一些现代化的粮食仓储设施,粮食可以全部自动化散装到仓库,然后皮带输送到加工厂,加工后再通过市场批发或直接进行配送。  
  “四散”,是指散装、散运、散卸、散储。发达国家的粮食物流已基本实现了“四散化”。“四散”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是提高流通效率、减少物流消耗、降低粮食物流成本的必然要求。据测算,现在粮食装卸费用是84元/吨,如果实施“四散”,成本将节约三分之一。而且,“四散”目标的实现,将扩大物流中心的辐射半径,提高粮食流速和流量,这对保障当地粮食安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政府来讲,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也是一举多得。由于主要是对现有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不会有太大的风险,能够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创造出更好的效益。而粮食食品、饲料等精深加主业发展了,搞得好,粮食物流中心将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虽然浙江要调进粮食,但经过加工转换,同样可以输出附加值更高的粮油产品。正因如此,现在各地积极性都很高,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抓。随着各个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全省将会逐步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转流畅的粮食物流体系。  
  三、坚持在新体制、新机制下发展粮食现代物流  
  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运行体制是一个核心问题。搞得好还是不好,效益怎么样,关键是体制和机制。发展粮食物流,不能再走由国家投资、包揽和部门所有的老路,必须在新体制、新机制下求发展。我们把这种新体制、新机制概括为“两个统一”和?两个多元化”。  
  “两个统一”,就是整个物流中心必须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全省粮食物流规划由省粮食局联合省发改委共同研究制定,并纳入浙江物流总体规划。各个市的规划,由各市政府有关部门来搞,但必须与省里的总体规划相衔接,使省市形成良性互动。同时,物流中心建设由政府实行统一管理,具体是在征地政策、招商引资和物流中心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统一,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提高办事效率。如遇到发生粮食紧缺等特殊情况,政府就要对中心运作实行统一管理和调控,使之服从和服务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大局。  
  “二个多元化”,即粮食物流项目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实行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两个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就是引导和激励多种经济主体投资兴办物流项目,参与中心建设,国内、国外的,国有、民营的,谁来投资都可以。像舟山粮食物流中心,其粮食专用码头1.4亿的投资是由舟山港务局投资的,中心区内的中转储备库是由省政府投资的,粮油加工企业是民营的。经营主体多元化,就是摈弃部门所有和所有制限制,欢迎各类经营主体入驻物流中心、参与经营管理。实行“两个统一”、“两个多元化”的运行体制,机制上比较灵活,项目上得快,建设进度也快,整个物流中心活力较强,运转比较顺畅。  
  四、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建设进展情况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在全省上下对粮食物流中心的认识逐步统一,行动比较迅速,各地政府也都很重视,发展势头良好。全省粮食物流发展规则,正在制定修改当中。各市的粮食物流中心也都在抓紧规划和建设,有的已初具规模。如舟山市粮食物流中心,规划面积为5.8平方公里,集深水港粮食中转码头、省级粮食中转储备库和粮油、饲料加工于一体。目前,在该基地一个5万吨级兼靠8万吨船的粮食专用码头2004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已承担1  00万吨中转任务。舟山省级中转储备粮库项目一期工程(8万吨仓容,包括立筒仓、平房仓)已竣工,2005年1 0底已投入使用,至今已中转1  0多万吨进口小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与省库相邻的粮油加工项目一一中海油脂有限公司已经投产,现年加工大豆能力60万吨,下一步将提升加工能力至120万吨以上。另外引进外资项目一一英博啤酒有限公司,一期年产15万吨,现已开工。我们设想,要把舟山物流中’心建成辐射全省和长三角地区的一个重要粮食中转集散基地。宁波、嘉兴的粮食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杭州、温州等地的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已启动。杭州市粮食物流中心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征地工作,建设用地635亩,总投资4.14亿元。内设交易区、仓储区、加工区、配送和公共服务等几大功能区块,正在进行平整土地,明年一月主体工程开工。该项目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工程,且已列入2004年国家流通业结构调整国传专项项目。温州粮食物流中心(园区)总用地面积1020亩,总投资约5.2亿元,被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总平规划已完成,正在报审,中心市场征地工作已结束,已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绍兴、金华、丽水等其他地区的物流中心都在抓紧规划、论证和筹建之中。  
(作者:浙江省粮食局 本文选自在《长三角地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与合作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