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河海大学博士 吴 志 华
一、中国粮食物流发展的一般描述
粮食现代物流是指粮食从供应地到接收地以及进口和出口的流动过程中,根据市场需要将粮食收购、集并、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通过计划、执行、控制,系统化管理,实现用户要求的全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粮食物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三次大规模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中国粮食现代物流雏形
八五期间的18个机械化粮库建设形成了100万吨的粮食仓容,其中房式仓52万吨、混凝土圆筒仓37万吨、钢板筒仓3万吨、楼房仓5万吨、砖圆仓2万吨;1993-2001年世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形成484万吨粮食仓容,建设了8个散粮专用码头和港口库,新建和改造/建64个中转库和202个收纳库,购置1483辆散粮专用火车皮、164辆散粮专用汽车和4艘专用散粮船;1998-2001年国务院利用国债资金分三批建设1130个粮库,形成5565万吨仓容。这三次较大规模的以粮库新建为重要内容的物流设施建设使中国初步形成了收纳库、中转库、港口库和储备库的网络体系与东北、长江、西南与京津粮食走廊的雏形。
(二)形成产销平衡下的五大主要粮食物流通道
当前中国粮食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消费相对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京津和港澳台地区。东北粮食主产区主要品种为玉米、水稻、大豆;黄淮海粮食主产区为中国小麦主产地区,兼有部分玉米;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为稻谷主产区。据此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五大粮食流通通道,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粮食流出通道,即东北三省和内蒙东四盟(市)的粮食由铁路运往大连方向,再由水路运到东南沿海及南方粮食主销区省份,或出口到韩国等国家,以及由铁路经山海关运往关内;黄淮海地区小麦流出通道,即河北、河南、山东及安徽北部地区输出的小麦主要通过铁路运往周边的省份和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省区,部分通过铁路运往周边省市;长江中下游稻谷流出通道,即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和四川等五省输出的稻谷主要经铁路和公路干线运往东南沿海及西南地区;东南沿海粮食流入通道,即东北粮食产区经海路运输的稻谷、玉米及从国外进口的粮食从东南沿海各省市港口流入,再经公路或内河转运;京津地区粮食流入通道,即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稻谷玉米由铁路运输经过山海关运往北京、天津等销区省份以及国外进口粮食的流入。
(三)跨区域粮食物流量巨大
近年来,全国粮食年物流量约为1.7亿吨,其中跨省区粮食年物流量为0.7亿吨。近三年跨区域粮食物流量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外运量约2650万吨,出口量为1170万吨;黄淮海地区(豫、冀、鲁、皖)小麦外运量为1060万吨;长江中下游地区(川、鄂、湘、赣、皖、苏)稻谷流出量为1670万吨左右,玉米流入量为800万吨;东南沿海地区(沪、苏、浙、闽、粤、桂)粮食流入量为4500万吨,进口量为800万吨;京津地区粮食流入量为900万吨。东北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流出地区,东南沿海成为最大的粮食流入地区,基本形成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
图 1 近三年各区域平均流量图
注:图中数据不含进口量。
二、2005年中国粮食物流发展回顾
(一)2005年中国粮食物流发展总体特征
2005年中国粮食物流建设经历了长足的发展。首先表现为 “十一五”粮食物流规划的编制。2005年,从国家到省、市各级政府都开始着手编制“十一五”粮食现代物流规划,这是粮食行业首次进行的“*五”规划,为粮食现代物流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许多大型粮食加工和贸易企业等开始注重企业的物流发展战略。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物流在降低产品成本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许多大型粮食企业意识到物流发展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开始制定企业物流发展战略(如中粮集团、中储粮总公司、东海粮油等)。一些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尤其是港口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也开始编制并实施粮食物流规划。
2.2005年有关粮食物流的课题研究、研讨会的召开等都进入一个发展高潮。2005年度国家粮食局软科学课题研究将“关于发展中国粮食物流体系的研究”列为研究方向之一;国家粮食局提出了当前及今后十年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疑难问题,主要包括粮食运输、装卸、配送、检测、信息、体制等几个方面;有关粮食现代物流系列研讨会的召开,包括全国批发市场体系建设与现代粮食物流研讨会、2005年粮食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黄淮海地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模式研讨会等,此外各省、市在编制粮食现代物流规划过程中也开展了系列粮食物流研讨会。
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粮食物流项目基本投资模式得到了初步确立。政府对重要基础性、公益性设施项目进行投资和审批,并鼓励不同所有制、不同运输方式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同时加强必要的宏观调控,避免重复建设。中央政府的投资主要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政府投资包括直接投资、财政贴息、注入资本金、转贷、入股等多种方式。中央政府对粮食物流项目的投资方式主要是:中央政府资本金注入方式,主要是针对中央大型企业承建的试点项目;中央政府投资补助或贴息方式,主要是针对地方企业承建的试点项目。
4.粮食物流体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现有粮食物流资源的整合是国家、省市、企业粮食物流发展的主要内容,而这其中涉及的体制分割造成的问题极大地影响粮食物流现代化工作的推进,为此,如何通过体制的创新来推进粮食物流现代化就成了各粮食物流规划与战略实施中竞相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外,支持和鼓励粮食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建立必要的粮食物流技术储备、促进粮食物流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建立综合的粮食物流技术平台和技术中心工作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粮食储存运输发展回顾
粮食储运是粮食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粮食储存主要由周转储备、后备储备和战略储备三部分组成,粮食运输主要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中央、省级、地县级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其中中央储备粮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实行“总公司-分公司-直属库”两级法人、三级架构、层级负责的垂直管理体制。铁路运输除东北地区有3400辆铁路专用散装漏斗车进行散粮运输之外,其他铁路运输全部采用包粮;公路粮食运输大部分都是采用包粮,利用普通货运卡车,临时增加铺垫苫盖篷布从事粮食运输;水路粮食运输主要是利用散粮船进行散粮运输;仅仅有很小一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在库存不足、生产应急的情况下采纳使用集装箱粮食运输。
从2005年粮食储运的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粮食储运四散化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共有专用散粮接收设施能力9.3万吨/小时,专用散粮发放设施能力10.1万吨/小时。其中东北地区占20.5%,华北地区占28.8%,东南地区占13.2%,中南地区占5.4%,西南11.4%,西北0.8%。平均每个粮库拥有各类移动式输送设备3.8台套。但与此同时,粮食专用码头及装卸能力呈现出明显的南北不均衡:东北地区主要粮食外运专用码头装卸能力在8600吨/小时,而南方地区沿江沿海的主要粮食专用码头装卸能力却只有4100吨/小时。
2.先进的粮食储运技术得到充分利用。2004年11月正式启动的中国粮食仓储行业淘汰甲基溴工作在2005年得到了进一步开展,2005年底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使用量在2003年使用量的基础上淘汰50%,逐步实现绿色储粮。此外,储粮四项技术(谷物冷却、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测控)、粮食四散技术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利用。
3.粮食储运标准与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的突破。2005年国家粮食局组织编制了《粮油仓储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框架结构按照粮油仓储工作所包括的领域,即粮油仓储管理、粮油仓储技术、仓储粮油质量与检测、粮油仓储设施与设备、以及粮油仓储信息技术标准化等,涵盖所有粮油仓储标准化对象,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三个层次。此外,不同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粮食储运进行了研究,如邹凤羽认为粮食运输是粮食流通的重要环节和粮食流通市场化的重要保证,对市场化条件下粮食运输问题进行了探析;李义伦提出了中国储备粮紧急调运系统模型;丁贤玉等探讨了黄淮海地区发展散粮集装箱和汽车为主的综合性以及可行性,以及在大型粮食物流集团运输中从作用;等等。
4.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2005年国家粮食局开展了“粮食与粮食仓储”系列讲座活动,有效拓展了仓储管理人员的知识面,对增强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十分有益。此外,国家粮食局粮食仓储机械设备第一、二期培训班分别在合肥和大连举办,对输送设备、清理设备、装卸设备、粮情测控系统、机械通风系统、环流熏蒸系统等主要粮食仓储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安全操作技术等内容进行培训。
(三)粮食加工配送发展回顾
粮食加工配送是粮食现代物流中的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粮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加工总量和加工水平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加工制造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大约为80%,而中国不到30%,在这种状况下,粮食加工配送也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道路,以适应当今中国日新月异的经济大环境。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有关粮食加工方面的政策条数虽不多,但条条都落到实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对粮食消费加工方面也给出了具体政策:1)促进粮食转化增值。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通过小额信贷,贴息补助,提供保险服务等形式,支持农民和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育良种,通过发展养殖业带动粮食增值。2)发展粮食加工业。国家通过技改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粮食主产区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种子营销、农业科技企业。3)陈化粮定向处理。陈化粮只销售给饲料加工企业和以粮食为原料的工业加工企业,不准流入市场,用作食用消费。但随着国有粮食企业老库存粮的处理,两年以后就很少有陈化粮了。4)支持燃料酒精生产。为了发展燃料酒精替代汽油,国家对燃料酒精生产采取了三项支持政策:一是陈化粮定向处理;二是生产费用补贴;三是强制销售。加工转化是粮食生产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是提高粮食综合效益、解决卖粮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2005年中国粮食加工配送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更加注重粮食加工配送规划。国家及各地区编制的粮食现代物流规划,都将粮食加工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国际粮食局还专门编制了“十一五”全国粮油加工业发展规划,对粮食主要品种的加工业进行统筹规划。2)整合资源,构建粮食现代加工配送中心。各地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引导粮食加工配送业的整合。建立粮食现代加工配送中心,以便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加工配送服务。3)注重营养健康和品牌建设,开展绿色加工配送。在2005年食品消费市场上突显出了“安全食品”消费意识,“优质名牌食品”份额急剧扩大,高档食品市场消费有所增加。由此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首要话题,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食品生产与流通监管力度,使食品卫生、质量和安全状况得到改善。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者营养意识加强,消费意识的转变,一批具有绿色、营养、健康概念食品销售形势看好。营养健康消费概念形成,突出了广大消费者的理性消费。众多的粮食加工企业纷纷意识到这个巨大的商机,推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绿色加工配送。在浙江省,短短的一两年中崛起了“虹丰”、“良兴”、“干窑”、“天赐”等30多个大米品牌。这些崭新的品牌为几年来一直处在“产需脱节”、“购销倒挂”状态的大米打开一片新天地,也为农民种粮赢得了真正的市场效益。
(四)粮食物流信息发展回顾
在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推动和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中国粮食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分析、应用和网络系统。一批支持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粮食管理信息系统相继建立和运行,为建立覆盖粮食系统全行业的网络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粮食系统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家粮食局初步实现了机关办公自动化。2001年开始实施的全国粮食调控信息系统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各种业务报表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处理,机关内部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局领导和各处室可利用内部网络查询业务信息,政务信息初步实现了无纸化传递。
2.三期粮库建设,增强了国家应急设施的保障能力,带动了粮库信息化建设。一些新建、扩建粮库中购置和开发了功能基本覆盖粮库的收购、存储、出入库管理、企业财务、资产、人事管理等主要业务的粮库管理信息系统。
3.初步建成全国主要粮食市场价格监测体系。目前,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为处理中心,各省分中心为分节点,覆盖全国主要粮食产销区域的粮食市场价格信息收集体系,已存储了5-6年的全国主要粮食批发市场行情信息和全国集贸市场行情信息基础数据,初步建立了全国主要粮食分品种市场价格监测体系。
4.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建立。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在原有的信息服务网络基础上,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中国粮食信息网”网站,国家粮食局开通了政府网站,及时发布国家的粮食政策信息和各省市制定的粮食政策,向网员展示中国粮食市场的基本面和政策面;对国内粮食市场进行监测、分析市场走向、提交监测报告;随时发布各地市场行情信息、定期预测市场走势;每日传送国际市场粮油行情、外商粮油供货报价、国际粮油市场分析报告等,面向全社会各界提供粮油市场信息服务。
5.粮食行业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粮食行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在全面地推广,许多省粮食局都建立了本地的局域网络,建立了与地市粮食部门、基层粮食企业连接的广域网络,建立了本地粮油信息网站,为社会提供服务。同时,一大批计算机应用成果也在粮食行业内推广应用,如:统计、财务计算机处理系统在粮库的实际应用;收购系统在粮食收购中的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测温系统在粮库储粮中的应用,以及数字化安全监控系统用于粮库安全的使用等。这些应用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人员的素质,有利地推动了粮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五)粮食物流中心发展回顾
2005年中国粮食物流中心规划与建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粮食物流中心成为各地粮食物流规划的重中之重
在国家编制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的基础上,全国各地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契机,纷纷出台各个省、市相应的粮食物流专项规划,在各地粮食物流规划中,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成为其中的重点之一。南京市粮食局利用南京滨江大港、大物流、大吞吐量的集聚效应,进行南京现代粮食物流中心的选址规划,与栖霞区人民政府、龙潭港物流园达成了在龙潭港新建南京现代粮食物流中心联手开发的合作意向,已得到市政府正式批复。安徽省粮食现代物流规划认为,经过“十一五”时期建设,要在淮北地区小麦、江淮地区稻谷小麦、沿长江稻谷三大粮食流通通道上建设13个大型物流中心 。除此之外,很多其他省市也都将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列入筹划中,比如郑州和徐州;各个省市县粮食局也都在策划制定本省市县的粮食流通体系,很多省市正在谋划建设区域性的粮食物流中心。
2.多处粮食物流中心建成投产
2005年11月21日,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位于广州,总投资约23亿元人民币。粮食年交易量可达2000万吨,年交易额将达300亿元,全面实现“全球采购,广州集散”,立足广州,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辐射中心圈,以整个东南亚作为辐射的外围圈,通过建设专业的粮食物流中心、交易中心、加工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及粮食专用码头,实现从运输、仓储、加工、检测、交易、集散、配送的粮食一条龙运作,从而成为华南地区物流模式最先进、仓储配套设施最完善、交易方式最齐全的粮食交易中心。温州投资6.5亿元建设粮食物流园区。目前由粮食仓储、粮食加工、接卸中转和交易商务等四大片区构成的粮食物流园区已显雏形。占地450亩、总投资1.53亿元的湖南怀化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全面启动。山东省德州粮食物流中心具有齐备的管理与经营配套设施,业务经营与中粮鲁德面粉公司相衔接,已形成购销、储运、中转、加工综合一体的物流格局,年经营周转量达到10亿斤。大连北方国际粮食物流中心在产销之间搭建一条粮食流通高速通道,组成了一个利益相关的粮食物流联合体,形成了统一的商情信息、物流配送、商贸关系网络。
3.若干粮食物流中心纳入建设日程
杭州市决定,将在3-5年内,加强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提高流通能力,建设一个大型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集仓储、运输、加工、批发市场和信息中心于一体,成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目前物流中心已完成选址、规划、设计和征地工作,建设用地635亩,总投资估算近6亿元。将建500吨级的内河航道及粮食专用码头,配套铁路专用线,建设10万吨的粮油储备仓库、年交易量150万吨的粮食交易市场,粮食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计划用3-5年打造全国一流的粮食城,形成全国的粮油交易中心、资金融通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业内认同的“官桥粮油价格”。福建漳州市将在漳州开发区建设招商局(漳州)厦门湾国际粮食物流园区,该国际粮食物流园区散粮中转项目固定资产预计投资总额约10878万元,建设8万吨的筒仓及其配套设施(含码头散粮接收输送线)的中转仓库工程,预计于2006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福建省粮食物流体系,拉动闽南金三角整个粮食物流市场的发展,等等。
三、中国粮食物流发展展望
国家粮食局已经明确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是2006年重点六项粮食工作之一。要求特别抓好物流关键环节的建设,健全粮食流出和流入体系,衔接粮食产销区的物流通道,拓宽粮食物流渠道,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积极发展粮食产业化,促进粮食流通向生产和精深加工两头延伸,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经营效益等。其近期发展的主要走向是:
(一)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将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整合提升
随着省、市、企业各级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的实施,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一阶段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以单纯的建仓为主要内容,而是在整合现有粮食物流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现代物流意义下的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的建设。它强调物流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主要包括:1)有效的产销衔接。主要表现在流量、流向、流体和流速的衔接,只有粮食流出和流入的有效衔接才构成系统的粮食物流体系。2)粮食物流体系的无缝化连接。包括系统的流体(各品种粮食)、载体(各种运输工具)、流向、流量、流程以及信息、资金、机构、人员等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连接,比如在实现系统载体的无缝化连接中可以在东北地区发展散粮火车运输方式、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特别是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发展散粮汽车运输方式、在东南沿海和内河发展散粮集装箱运输方式等以实现主要粮食物流通道上公路、铁路、水路以及各种联运的无缝化连接。3)系统四散化衔接。要求粮食物流在储运方式、装卸方式以及运输方式等全方位的散粮化,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粮食四散化体系,起到降低粮食物流成本的目的。4)其他方面的衔接。如不同产业和部门之间的协调,主要是体现在交通管理部门,比如说铁道部、交通部以及计划部门等等;又如粮食物流环节的衔接,包括粮食仓储、运输、装卸、配送的配合和协调;还有粮食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和衔接等。
(二)大型涉粮企业将在粮食物流建设、运营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主力军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是市场运作的主体,过去中国政府一直是粮食物流主要项目规划、投资、运作的主体,市场导向的投资机制不完善,大型粮食企业的缺位,使中国已建立的具有现代粮食物流模式的四大“粮食走廊”未真正发挥作用。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粮食企业的市场职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国家的直接调控职能也转向通过政策法规、行政执法、国家储备等方式进行调控。国家将退出直接参与粮食物流。目前国家级的大型粮食企业存在物流功能不全的问题,在中国粮食现代物流中未发挥龙头作用与规模带动作用。粮食物流节点上的粮食大企业经营分散、缺乏产业关联度,影响了中国粮食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粮食现代物流系统作用的发挥。随着大型粮食企业物流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大企业在中国粮食物流体系的规划、建设、运营等各个阶段将发挥重大作用,对于实现中国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一体化战略、网络化战略、四散化战略和市场化战略起着积极的推动和运作作用。
(三)粮食“四散化”运输和粮食水陆联运会有更大的发展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粮食局《关于2005年粮食现代物流试点项目的实施意见》及有关精神,中国粮食“四散化”运输和粮食水陆联运会有更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东北地区粮食流通设施的功能将得到提升,海上散粮发运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具体包括:加强铁路和水运枢纽建设,适当增加港口中转库容,完善港口散粮发放设施,提高港口的散粮发放能力;增加散粮火车、散粮骑车等散粮运输工具,在主要粮食物流节点增加散粮接收发放设施,提高系统的集并、中转能力;提高稻谷南下的中转和发运能力,打通东北稻谷通过海运到东南沿海地区的通道,减缓铁路运输压力。2)加快东南沿海地区港口中转库及专业码头项目建设,提高东南沿海地区的散粮接卸、中转能力。根据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将逐步在浙江、福建、上海、广东一带建设10多个粮食港口中转库及专用码头,使东南沿海港口年接卸散粮的能力达到3000万吨以上。同时为提高港口库的中转能力,在港口库辐射的主要物流节点,增加中转库库容,完善散粮接收发放设施,发展散粮运输工具。3)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进行铁路“包粮”改“散粮”运输试点,研究探讨关内铁路“散粮”运输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全国铁路粮食运量占全国粮食运量的一半左右,而且关内铁路运粮基本全是“包粮”运输,要实现全国粮食散运目标就必须实现铁路包粮运输到散粮运输的突破。
(四)各种层次的粮食物流人才培养将得到切实有力的发展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企业人员变动较大,同时,随着中国粮食物流运作同国际粮食物流对接,也需要更多的专门粮食物流人才。因此,各级政府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物流人才的培养会更加重视。广大粮食企业在积极吸收高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同时,将积极利用高等院校的优势等培养多种形式的专业物流人才。
除此之外,东北、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含四川)、东南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等五大粮食现代物流通道功能将不断完善,并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通过托盘化率、条形码、EDI、GSM、GIS等先进处理手段整合粮食物流网络,确保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在统一、高效、有序的环境下运行的工作将得到实质性的突破;以中粮与中谷合并,以及组建华粮为标志的中国粮食物流组织与格局变化日趋明朗,它预示着中国大企业在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并能在更高层次上与ADM、邦基(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等国际四大粮食集团展开有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