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货柜量跌落全球次席

  据香港港口发展局昨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字,全港货柜吞吐量2005年录得2242万标箱,以78万标箱之差败于新加坡,卫冕失败屈居第二。最令人担忧的是,港口2005年产量只录得2%的微量升幅,为全球五大货柜港中柜量增长最低,意味著香港的货柜港  排名未来有机会再跌。   

 

  据当局公布的最新柜量统计数字,葵青港区(大码头)及港区以外(小码头)2005年全年货柜吞吐量分别录得1428万标箱和814万标箱,较2004年同期分别上升6.4%和下跌4.9%。大码头、小码头及全港的每月平均产量分别为119万标箱、67.8万标箱和186.8万标箱。   

  大小码头的单月产量虽然在2005年11月一致下跌,但两者表现在12月份已略见回升。大码头在2005年12月的单月柜量录得117万标箱,同比上升2.1%,而小码头产量更明显反弹,录得70万标箱,同比增长15.9%,令全港货柜吞吐量在该月录得6.8%的理想增幅。本地港口在2005年底全力冲刺,以致12月份产量略有斩获,无奈小码头全年表现反覆,令港口颓势已成,香港卫冕失败早已是意料中事。   

  小码头全年表现反覆  

  大小码头2005年产量增长的两极化表现,无疑是本地港口失势的重要原因之一。葵青港区的全年产量增长虽达6.4%的合理水平,但港区以外的累计数字颓势持续,自2005年2月起便录得连续11个月的负增长。此消彼长的情况,令2005年柜量同比增幅微乎其微,只录得2%,实际柜量增幅约44万标箱。   

  据各地公布的最新柜量统计数字,2005年度的全球最大货柜港前五位为新加坡、香港、上海、深圳和釜山,而香港的货柜吞吐量增幅为五个地区中最低。新加坡2005年产量录得2320万标箱,同比增幅表现稳定,录得8.7%。当地港口发展的成熟程度与香港接近,两地的2004年柜量基数亦相若,反映香港2005年产量2%的轻微增幅,是港口生产力及竞争力不足等根本性问题所致。   

  增长明显低于主要对手  

  此外,上海港及深圳港2005年柜量分别达1808万标箱和1620万标箱,同比升幅24.3%和18.6%。深圳和香港港口的货源腹地同出一辙,两地货量增长差距庞大绝对是不寻常现象,亦充分表现本地港口在抢截货源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以釜山港2005年首11个月的柜量统计数字作基准,预测港口2005年全年产量约1099至1100万标箱,同比增幅最少达4%,幅度为香港的两倍之多。   

  香港的柜量增长明显低于主要竞争对手,被现时位列第三、四名的上海及深圳港迎头急追,看来只是时间问题。本地港口物流业界均对货柜港地位失守深表可惜,但他们不约而同认为,若政府及业界在合作上有深层次与长远的考虑,正视港口竞争力不足的种种问题,香港绝对有能力扭转颓势。   

  “等运到”观念需调整  

  香港货柜码头商会执行总干事李鸿锵称,对香港失去全球第一大港的桂冠感到可惜,但强调香港码头商的士气不会因此受到打击。他表示,直达货量在过去两三年间明显萎缩,以至港口柜量增长放缓,码头业界对此现象均有目共睹。当务之急是调整过去香港港口独大和“等运到”的观念,以自强不息的态度,认清缺点及提高综合运输的竞争力。   

  他又指,政府已意识到港口边缘化问题的严重性,早前便增加内河船浮泡及减低停泊费,以挽回珠西地区的内河货源。政府与业界已取得一定程度共识,期望通过行业的技术改造,及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以发掘港口潜力及提升生产力。   

  香港物流商会主席罗煌枫则认为,本地港口的综合能力与评价不能纯以货量多寡来量度,并指香港的港口业在短期来说是有进步,而长远来说是退步的。他解释,在过去数年间,本地港口的生产力提升不小,业界营商环境亦得到明显改善,这些都是一个成熟型港口的进步之处,是政府与业界通力合作的成果。   

  他称,港口业在长远来说是在退步的。自葵青港区九号货柜码头在一九九三年投产以来,港口基建的投资在过去13年间近乎零,致使处理能力无法增加。反观深圳大铲湾、蛇口和广州南沙港等邻近地区港口,均加大基建投入力度,投资额动辄数十亿元或上百亿元人民币,预料港口泊位今后数年陆续投产,必然进一步影响本港处理货量。   

  业界应提升业务质素  

  与此同时,油价及本地劳工工资高企,持续推高行业的营运成本,是港口竞争力下降的主因,然而,成本问题只能靠市场自行调节。他预测,以香港港口柜量的庞大基数,在未来数年的增长难有上调空间,政府及业界惟有将目光转移至业务质素上的提升。   

  另外,中英船务集团行政总裁克里默斯表示,本地港口物流业界应改变传统观念,将香港视为珠三角地区港口的一部分,并指南中国的出口货源增加令港口产量保持长远增长,是值得高兴的事,与新加坡之间的竞争反而并不重要。他又指,新加坡在区内作为枢纽港的角色,其处理货量主要是配送至邻近地区,但香港的货量大部分为转送至欧美国家的远洋出口货,两者的地位及作用难以相比,本地港口的利润亦较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