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亲宝文章网 作者:戴 晋 时间:2016-02-20 浏览: 47
【摘要】 首先由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引出国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进而对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并指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比较分析的结果,尝试了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一、引言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认为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对物流各种功能、要素进行整合的“物流革命”。物流活动由此开始走向系统化、专业化,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活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90年代后,各种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量涌现,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由此形成了物流产业,并成为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
在国内,由于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长期存在,物流业一直难以得到发展。我国自2000年加入WTO后,经过与世界经济长达近9年的近距离磨合,从不适应到适应,由约束到自由,经济正在越来越明显地烙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痕迹。由于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扩大,使我国的物流产业融入全球性物流产业大潮之中,国内物流企业面临世界巨头的竞争“压迫”,也拥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机遇与困难俱在,如何把握住发展机遇,在世界舞台扬长避短,成为摆在中国物流企业面前的一道世纪难题。
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方面由于其所涉及的物流活动的专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往往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使得我国目前广泛存在着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物流管理水平低等突出问题。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物流人才教育体系,这对于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可以起到很好的参照与借鉴作用。
二、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一)国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现状分析。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人才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据欧洲物流协会2000年统计数据显示,欧洲共有87所大学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另外33所院校在其他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的课程。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共计50多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德国科隆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商学院、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都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
就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而言,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基于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其中,商学院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供应链物流、战略与应用、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也包括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如仿真技术、统计学、运筹学、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法律与商业之间的交叉学科。
此外,发达国家除了在高等院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外,各种非正规的培训也非常普遍。物流行业协会和高校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既涉及整个物流流程,又各具专业针对性,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大纲,能够使学员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所需课程。同时,欧美日等国都建立了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2.发展趋势。据欧美相关物流专业协会的研究表明,欧洲及美国物流人员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相对稳定,而接受研究生教育和本科以下教育的人数有所减少;同时,物流人员中接受专门培训和获得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有所提高。此外,调查数据还显示,物流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变化,其趋势是物流专业知识和工商管理知识的需求显著增加。就欧美企业整体需求而言,管理工程、工业及信息技术的教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物流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企业管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就在职人员渴望的培训内容而言,调查研究表明,在职人员期望的教育和培训内容也在变化,信息技术、国际物流、供应链及财务管理是欧美企业当前对物流人员的培训重点。
(二)国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现状分析。从物流人才的供给方来看,研究表明,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可分为高、中、初三级。初级物流人员往往只要通过简单的教学与培训就可以胜任岗位的需要,高级物流人才不仅要能够胜任各种具体的物流业务,而且能系统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物流资源。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方主要包括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以及少量外企。就物流企业而言,他们需要大量的初级物流人才和少量中高级人才。实际上,在物流市场宏观环境和企业微观环境并不健全、企业内部对物流理解尚不准确、应聘人员与企业整体磨合不充分的情况下,这种短期内想要见奇效的想法是很不现实。
许多应聘人员上岗后会惊讶地发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差距,特别是高校毕业的学生,总会抱怨学校所学知识多是纯理论,是不切实际的,由此就产生了物流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需求方渴求高级物流人才,供方市场只能提供数量众多的初级物流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新手。另一方面各高校培养方案各异,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尚未形成真正能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显然,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的供应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需要。
2.发展趋势。(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师资是关键,要努力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选派教师到专业物流公司挂职学习、锻炼,为其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还可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行进修,学习国内外的物流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2)应用型立体式教材建设。我国物流教材种类繁多,许多都不符合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和物流业的发展趋势。要加强物流教育教材建设,以满足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需要,可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物流教材,出版一些精品教材与课本。(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积极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努力采用“多品种、小批量、复合型、涉外性、保重点、出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教育手段,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尽快建立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式”教育及“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
(三)国内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物流岗位的实际要求之间相去甚远。在培养目标上只是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加之师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等问题,使毕业生缺乏综合能力,不能适应岗位要求,操作能力较差。
2.物流专业教学方法过时。目前高校教学仍然主要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物流专业学生更需要针对不同物流系统解决特定物流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等方面存在缺陷。
3.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国高校物流专业教育因起步晚,硬件设施欠缺等多方面原因,课程体系设置中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教学内容太少,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联系。
4.物流专业师资水平亟待提升。我国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管理科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虽然理论水平较高,其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若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和融入到企业中去培养,同时加大引进海外留学物流人才和出国培训力度,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
三、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应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应按照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研究应用型人才成长需要的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培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合理构建物流课程体系。应用型物流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物流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尤其是实践水平要提高,有了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应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可通过让理论知识较系统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4.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提高实用技能,必须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5.大力推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师生科研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良好保障,逐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模拟“第三方”物流实验室,配置电脑联机系统,配置“物流管理”软件系统及物流硬件设备等。此外,为拓展实践性教学,还应积极与企业共建物流实习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港口码头、超市连锁店、仓库等处实习,让学生真刀真枪演练,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丁有.《我国物流业的国际比较及发展措施》.《理论导刊》.2002(7 )
[2]王科.《物流人才供需:一道待解的平衡式》.《中国物流与采购》.20 05(10)
[3]潘文军.《差距 现状 举措——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
[4]平海.《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国市场》.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