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物流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四年达到或略高于10%,预计2007年国民经济增长势头会有所回落,但不会低于8%~10%的增长目标。而且,国家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发展。此外,世界经济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当然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国际能源价格高位波动,全球经济失衡矛盾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形势更加复杂,以及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
综合判断,物流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2007年仍然将快速发展,但与国民经济一样,也要从“又快又好”
向“又好又快”转轨,要注重物流业发展的质量。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初步预计2007年社会物流需求规模增长15%以上,物流总费用规模预计增长11%以上,物流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0%以上。
逼近六十亿元2006年我国物流总额
2006年,物流运行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据刚发布的统计结果,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59.6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4%,仍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物流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6年,现代物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继续增大。2006年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提高0.2个百分点。即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2.8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
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品物流总额与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快速增长推动。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51.7万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加10.4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6.7%,增幅同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进口物流总额6.3万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加0.9万亿元,同比增长17%。
物流业推进我国流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2006年物流业增加值为1.41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5%,增幅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10.3%的增速快2.2个百分点。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1%,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
物流规模扩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2006年我国物流总额增长24%,无论现价还是可比价增长率都明显高出同期GDP增长,是我国2006年GDP较快增长的的一个基本保障。尤其是对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三大需求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继续降低
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3.8万亿元,同比增加0.4万亿元,增长13.5%,增幅在2005年回落3.7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上升0.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物流规模的上升。
近年来,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呈下降之势。2004年为1..8%,比2003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05年为18.5%,比2004年下降0.3个百分点;2006年为18.3%,比2005年再下降0.2个百分点。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从物流总费用的构成看,2006年运输费用2.1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幅比2005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4.7%。
保管费用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2005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2.1%,比2005年同期这一比重扩大了0.7个百分点。造成保管费用增幅上升,比重扩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国内市场生产资料等大宗产品供求形势由紧趋松的转变,库存的上升,保管环节的仓储业务等增幅明显超过运输业务。如2006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5.6%,增幅比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幅高出7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则是保管环节中的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务发展迅速,2006年继续保持30%左右的快速增长,明显快于运输业务的增长,进一步表明我国现代物流方式在快速发展。
管理费用为5066亿元,同比增长10.4%。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3.2%,这一比重比2005年同期缩小了0.3个百分点。
物流外包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
根据2006年全国物流统计调查资料,制造业物流外包特别是销售物流外包明显加大,增长速度在5%-10%左右,运输与仓储外包的增长速度在10%-15%左右。其中,2005年企业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的比例为67.1%,比2005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由于专业化分工加快,第三方物流市场逐步细分,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细分,形成专业化物流市场,专门化物流公司。如超市物流、家电物流、服装物流、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烟草物流、医药品物流、粮食物流、冷链物流、图书物流等等。
根据2006年全国企业物流调查,2005年物流业务收入比2004年增长29.2%,其中,仓储型物流企业增长43.4%,运输型物流企业增长28.8%,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增长24.9%。
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
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物流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2006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169亿元,同比增长23.4%,增幅在2005年回落4.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上升0.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物流业基础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据统计,2006年,全国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605公里,增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705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3960公里;新建公路里程937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25公里;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4.6亿吨。车船运力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前路漫漫物流企业经营困难
2006年,在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
物流发展中的体制性约束现象依然突出,物流业网络化程度低。随着“全国现代物流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内许多省市区相继建立类似的机构或机制,对于统筹协调全国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财政分灶吃饭,管理条块分割,市场相互封锁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综合协调管理体制与机制尚未形成,严重制约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据一些物流企业反映,国家出台的有关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在一些地区得不到很好地执行。物流企业在国内跨行业、跨地区建立一体化业务网络体系的体制性阻力巨大。
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来,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开放程度显著提高,但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互相分割,各物流有关行业、部门、企业均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的思想理念和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严重影响物流效率整体水平。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全国重点企业的物流情况统计调查,2005年制造业重点企业中,内资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14.1万平方米,平均自有仓储面积8.2万平方米,租用仓储面积5.9万平方米,分别是外资企业的4.9倍、3.4倍和12.3倍。内资企业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66辆,装卸设备38台,分别是同期外资企业的3.7倍和1.5倍。
这明显反映出国内外企业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方面的理念差距和实际运作差距。导致我国除东部沿海外资与中外合资企业以及部分产业物流需求释放较好外,大部分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仍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据有关部门调查,在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用户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为24.1%和59.8%,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1%;在商业企业中,由企业自理和供货方承担物流活动分别为76.5%和17.6%。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
物流业运作成本高、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目前我国物流业由于增值服务少,服务水平也不高,附加值比较低。而经营成本则不仅居高不下,且呈不断攀升之势,导致经营困难,竞争环境恶化。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物流重点企业2005年经营情况的统计调查,统计到的212家重点物流企业完成的物流运输业务中,平均货运收入为115元/吨,而平均货运成本由于过路费过桥费高,加上油价大幅上涨等原因,高达117元/吨,每完成一顿运输业务要亏损2元。2006年在运价平均下降5%左右,油价上涨30%左右的情况下,物流企业特别是运输型物流企业经营更趋困难,一些小型企业尤其是个体经营户因此采取超载或一牌多车等非法经营手段,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治超工作成效,更造成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环境恶化,合法经营困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