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体系与调查制度的设想与背景
物流说到底是一种经济行为,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如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多大,必然要从国民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考核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经济指标体系对物流运行水平和质量进行经济考量与解释。物流发展越快,对国民经济影响越大,这方面的需求就越迫切。建立我国社会物流统计制度正是基于我国物流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越来大这样一个背景,把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基本设想来设计的。
中国近年来物流快速发展,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国际物流界也迫切需要我国物流方面数据,有关机构依据所掌握的部分资料,来测算中国的物流数据,一度出现了数出多门,莫衷一是的局面,而且与实际运行情况差距较大。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反映我国物流运行情况的统计指标与调查体系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物流国际化的特点更加突出。建立社会物流统计制度,要在满足我国物流国际化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与国际物流数据接轨。
二、社会物流统计核算指标体系与调查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物流统计体系是以物流成本为核心指标,并向纵向和横向延伸,构成一个T型结构,适用于进行总量、行业和企业统计分析的三维统计指标体系。
物流成本(物流费用、物流支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用于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
2.由物流成本向纵向延伸,对物流成本进行结构分析。按照美国等国家通常使用的物流成本统计方法,物流成本由运输成本、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构成。
运输成本包括:铁路运输成本、道路运输成本、水上运输成本、航空运输成本、 管道运输成本、装卸搬运和其它运输成本;
保管成本包括:利息费用、仓储费用、保险费用、损耗费用、信息及相关服务费用、配送费用、流通加工费用、包装费用、其他保管费用;
管理成本是指货主方因组织管理各项物流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管理人员的报酬、职工福利、办公费用、教育培训费用、劳动保险、车船使用费等管理费用。
3.由物流成本向横向延伸,对物流经营的规模、产出、投入进行分析:
物流总额(物流业务收入):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的物流成本,所实现的物流总规模或业务总收入。
物流增加值: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的物流成本,所形成的物流最终产出。
物流用投资:一定时期内,社会或企业完成的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
物流基础设施:某一时点内,社会或企业所拥有的物流设施和设备。
三、社会物流统计核算指标体系与调查制度的基本方法
(一)基本原则:
1.合理性:一是数据结果要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物流发展的现状和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二是各项指标应具有合理性、完整性,并且相互关联;三是各项数据结果要有充分的统计依据。各项权数和系数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统计数据基础上。
2.可操作性:物流统计是一项新的工作,指标体系过于超前,难以操作。因此物流统计要建立在现有的统计基础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有条件的指标先起步,逐步推进。
3.国土性:本制度适用于境内从事物流活动的所有企业。包括合资与外资企业。
(二)基本方法 :
采取统计调查与核算相结合的方法。
1.总量指标根据物流相关行业、产业统计与企业统计调查资料进行核算。
2.行业物流统计指标和企业物流统计则主要依据企业统计调查资料加工取得。
社会物流总成本(费用)指标的计算:
社会物流总费用=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
运输费用=铁路运费+公路运费+水上运费+航空运费+管道运费+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费 铁路运费=铁路货运周转量×铁路货运平均价格
式中铁路货运周转量从国家 现行交通运输统计中取得,铁路货运平均价格包括国家规定的运价和铁路建设基金从国家调价文件或铁道部相关统计资料中加工取得。
公路运费、水上运费、航空运费、管道运费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
装卸搬运运费=装卸搬运作业量×装卸搬运平均价格
装卸搬运作业量应该就是货运量的两倍(一装一卸),同样可以从国家现行交通运输统计资料中取得,装卸搬运平均价格一般则要根据企业调查资料取得。
所有指标的解释和计算方法,可以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及核算表式(试行)》的通知”材料中看到,我中心近期内将会开通专门的物流统计调查网上直报系统,并公开公布有关方案。
四、我国的物流发展及与美国的比较
1.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远远大于美国,我国为21%,美国为9%。
原因:一是我国物流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二是两国经济发展处在不同阶段,经济结构的差异性,使得两国比重的差异也较大。如在GDP中,作为物流需求方的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2002年美国不到20%,我国为66%; 三是统计口径上的区别。主要是管理费,我国是从货主方角度计算管理费,这样较合理,能较全面地反映管理费用。美国是从物流服务提供方的角度计算管理费,口径小,不全面。
2.美国物流成本总额远远高于我国。2002年美国物流成本总额为910亿美元,相当于75000亿人民币,我国为21900亿元。美国物流成本是我国的3.5倍。
3.美国物流成本从2000年以来开始下降,我国呈上升趋势。说明美国物流业已进入成熟期,我国物流业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
4.物流成本占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美国为43%,我国为31%。说明经济运行中物流的含量我国远比美国低。
5.从物流成本构成的差距,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在于物流的组织管理水平。我国物流管理成本占总成本的15%,美国只有3.8%。运输成本的差距,也反映我国物流水平较低。一般来讲,运输成本比重越高,说明物流水平越高。美国运输成本占63%,我国占50%左右。
五、我国物流运行现状
根据前面介绍的指标与方法,对1991年以来我国物流发展与运行总体情况进行的核算,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数据与观点:
一是我国物流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社会物流总额从1991年的3万亿元发展到2003年的近30万亿元,增长了8.8倍,年均增幅高达近21%,扣除价格因素,需要运输、装卸等物流服务的实物量年均增长15%左右,今年预计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万亿元左右,同比增幅在29.5%左右,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物量增长在20%左右。表明我国正处于物流需求高增长期,且这一时期还将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物流需求规模大、比例高、增长快。
物流业最终产出规模迅速扩大。物流业增加值从1991年2257亿元发展到2003年的7880亿元,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11%左右。2004年预计物流业增加值超过0.8万亿元,同比增长8.4%。
二是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首先,总供给难以满足总需求,存在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据统计,1991年至2003年间,我国实际完成的货运量年均只增长10%左右,与同期需求增幅之间至少存在5个百分点的差距。2004年我们测算的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率如剔除价格因素,需要运输的实物量增长在20%左右。而实际完成的货运总量1-11月只增长了11.9%,全年预计增长11%左右,与需求增幅之间的差距扩大到至少9个百分点。尤其是铁路运力增长更为缓慢,供求差距明显增大。1991年年至2003年间,我国铁路实际完成的货运量年均只增长2.3%左右。今年 1~9月煤炭、石油、焦炭、金属矿石、钢铁及有色金属、水泥等大宗基础原材料的资源高达28亿吨,增长16.8%,而其铁路货运量为11.7亿吨,增长12.5%,供需增幅差距达4.3个百分点,上述物品铁路货运量与总资源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3.4%进一步缩小到41.8%,新增资源部分的比重更是下降到32.2%。由于这一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的存在,导致上述大宗基础原材料的物流不畅,在途时间延长,压港、压库现象严重,降低了物流效率,明显增加了物流成本。
其次,物流用投资增长速度虽然有快速增长,1991年至2003年间平均年增长24%,但扣除投资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幅度仍低于物流需求增长,特别是近两年来,已明显低于需求增长。预计,2004年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0.7万亿元,增长22.5%,增长速度比同期社会物流总额增长速度低7个百分点左右,也低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尤其是供需矛盾明显的铁路投资增幅不到1%。
三是社会物流成本高 1991年至200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由5182亿元扩大到24974亿元,增长了3.8倍,年均增长14%左右,与GDP的比例关系,则由1991年的24%降至2003年的21.4%,2004年预计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总额进一步增大到2.8万亿元左右,同比约增长14.8%,与GDP的比例仍在21%以上,比发达国家9.5%~10%的比例,高出一倍多。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例明显偏高的实质原因,是我国经济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重化工业阶段,GDP增长主要依靠一、二产业,第三产业GDP只占到三分之一,与发达国家三产比例高达70~80%的份额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显著落后。而如果从物流成本与产品生产的一、二产业GDP的比例关系看,2002年我国这一比例在32%左右,反而要低于美国的43%。当然,这一比例一方面凸显的是我国目前物流业服务水平不高、物流效率低下、价值链偏短的本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美国将更多的产品从国内生产转向进口替代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