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文献综述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都是为了生存与自然环境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突发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灾难。近些年来,频繁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注意,与之紧密相连的应急物资的集中和发放是突发事件处理的主要问题。从物资的调配,到人员的撤离等,这一系列的过程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急物流的效率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政府部门到学术界都认识到完善的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迫在眉睫。
1、应急物流的概念和内涵
1.1应急物流的概念
应急物流可以简单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两种。其中,非军事应急物流还可细分为市场波动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含险情)应急物流又可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如果是因为市场波动产生的应急物流,企业需要预留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物流能力来应对,在需求高峰时间通过其预留的弹性能力来满足。如果是自然灾害或者“人祸”灾害,则企业需要全力配合政府主导的应急物流,而不能再以企业经济利益为首要考虑因素,生产与物流能力应全力满足紧急状况的物质需求,以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Cottrill[1]借用了风险管理中阶段定义,将应急物流分为计划、减灾、预警、反应与恢复五个阶段。LeeZbinden[2]针对应急物流中信息系统运行状态的变化,对Cottrilln的阶段划分理论进行了修订,将应急物流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处理阶段与后处理阶段。不同阶段转换的时点分别为事件爆发前、事件爆发后、开始重建工作。
应急物流一般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应急物流的有效实施,需要涉及应急物流的主体之间相互依赖和配合。耿鹏[3]2008)把应急物流系统描述为: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物流实体要素组成的,具有应急物流服务功能的有机整体。他着重强调了应急物流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翟志宏[4]2008)认为所谓的应急物流,就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台湾学者认为应急物流指的是一个对救济品、信息以及服务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始末,并且旨在满足受影响的个体的紧急需求。韩景倜等[5]分析了应急事件条件下产生的物资保障需求的特点,指出它属于高强度需求物流,单个企业或单一物流供应链难以独立完成保障任务,并且由于应急事件按指令计划运作,原有的定常态下的物流供应链模式被打破,形成特定条件下的物流供应链。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急物流体的概念。指出它是在强指令驱动和联盟利益的激励导致物流供应链结构在非定常态下发生变异,产生一类体系高效、构形稳健的应急保障物流供应协作实体。
1.2 应急物流的内涵
应急物流是与突发事件不可分离的,突发事件突出特点在于:意外性、破坏性和紧迫性。这也就对应急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翟志宏分析了应急物流与一般物流的区别,从物资的供需到物资配送网络以及物资库存和运输五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与传统物流系统相对固定的供应链结构相比,应急物流可以被看成为是一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虚拟物流体系。它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一旦需求发生变化,它可以快速重构满足新需求的供应链体系。而且这种重构是在应急决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众多物流资源进行重新选择和整合的结果,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物流的地域约束,使物流的服务半径和物资集散空间放大。
1.3 应急物流与商业物流的区别
Benita M.B[6](2004)提出目前救援物资供应问题的重要性与其所受到的关注度不相称。对比分析了救援物资供应链与商业物资供应链差别,提出救援物资供应链区别于商业物资供应链的主要差异点是:需求由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引起,救援物资需求的时间、规模、种类等数据需要在事件爆发后通过评估才能得到物资订货提前期为零;延期交付的成本非常高,经常会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死;不稳定与不充分的物资需求与运输条件的信息;缺乏有效的性能评价系统;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
目前救援物资供应链研究的主要方向在于供应链体系结构设计;物资分发与配送方案的设计,包括仓储设施的选址、存货水平、以及在基础设施可能损坏情况下车辆路径选择等;存货控制问题,包;设计完善、全面的监控系统,以便于在灾后尽快评估救援物资的需求,在救援组织之间的协调问题以及救援物资供应系统的性能衡量问题等。Hoffman[7]提出救援物资供应链是最动态的供应链,在突发事件爆发后,救援物资供应所使用的车辆独立于实际的需求,可以在网络中任意一点征集使用,由此导致运输车辆没有任何特别的终点,而是根据任务的不同在灾区内循环使用。
2、应急物流的要素分析
应急物流具有所有普通物流的基本要素,包括:流体、载体、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Tim Russell[8]通过对印度洋海啸爆发后的救援物资供应链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救援物资供应链的流程按顺序包括物资准备、灾害爆发后物资评估及救援请求物资调度和捐赠动员货物取得运输交付过程中的跟踪记录存货管理交付。Thomas[9]提出应急物流是由包括筹集、分发、储存、运输应急救援行动所需要的救援物资、设备和人员的一整套过程与方法组成,由此归纳出应急物流的生命周期理论,将应急物流的整个操作过程分为部署、维持和重新配置三个阶段。
2.1 应急物资集中、分发及配送方案
在救援物资供应中,物资的集中以及配送是关键问题。这就涉及到应急物资仓库的选址、车辆配送路线的优化等方面的内容。运输车辆及运输系统的服务能力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救援物资运输方面需要考虑到灾害可能对公路运输网等基础设施的破坏、征用或租用车辆的能力,由于距离远、恶劣的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向某些受灾地点运输物资将会非常困难等。因此在应急物流中由于受灾地区对于救援物资的迫切需求、应急管理自身运转的需要以及大量的物资运输需要会对物资供应部门产生较大的保障压力。而且因为灾害对物资供应外部环境的影响、需求的紧迫性和协调多方救援行动的复杂性。应急物流管理者可能面对非常复杂的问题,包括分配供应物资优先权、协调物资供应活动、调度来源广泛的多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工具、制定物资配送计划等。
在配送物资的仓储设施选址以及存货水平方面,包括如何选择定货点、如何在存货成本与受灾群众的需求之间平衡,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直接供应商来替代救援物资储备库的供应等。李静,赵林度(2007)分析了基于时间满意的完全覆盖选址模型,而后结合应急物资储备库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时间满意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双容量限制选址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计算。然而此模型并没有考虑到各储备库之间的协同问题。徐苒,潘郁(2008)针对地震应急物资中转站选址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适应地震应急特点的中转站选址的机会约束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寻求最优应急调度方案。
应急物流调度包含了物流路径选择的问题。邹志云等人(2007)以应急物流的概念与特性为切入点,建立了以行驶时间、拥挤程度、形式困难度、运输安全性和运输组织便捷性为评价指标,用带有专家可信度的非线性优化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应急物流的路径选择方法。Philip  T.Evers1999)对突发物流预订单分割对物流总成本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他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的。在此基础上,S.M.Hong-Minh2000)等运用方程的方法对供应链中的突发性物流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突出了应急物流的系统特性和整体性。国内学者方面,刘春林(2001)等人讨论了物资寻求约束条件下多出救点的物资调度问题,根据连续应急问题的特点,给出了应急事件最早前提下出救点数目最少以及限制期条件下出救点数目最少的应急模型。宋洁薇,荣冈(2003)采用启发式遗传算法针对不确定事件下的调度问题进行求解。傅克俊[10]2005)等人提出了基于突发事件的面向对象的物流配送过程的建模思想。结合物流信息技术、GPS GIS 技术、物流配送优化算法和知识工程的有关技术,探索一种适合于物流配送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模型框架。为进一步研究突发事件的处理、运输调度的实时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支持。韩景倜等(2005)提出了应急物流供应链的概念,研究了由于战争或各种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下的非定常态物流供应链模式。王旭坪等(2005)研究了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机制。高慧蒲云虎(2007)建立了救灾应急物资道路车辆调度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对模型求解。
2.2 应急存货控制问题
在应急物流中,仓库的供应往往是难以满足需求的,这就涉及到最合理的使用仓库的问题。最优化的使用仓库有利于提高应急物流的效率。
Tim Russell[11]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提出了在印度洋地震与海啸的救援物资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供应无用以及不合适的物资,例如在当地自来水供应恢复后,依然向当地运输大量的瓶装水,运输到受灾地区的救援物资包括冬天使用棉夹克、帐篷,过期的鱼罐头、古龙香水等,这些不合适的救援物资浪费了大量的应急物资供应链的资源与时间。灾害的破坏作用加重了当地原本就不完善的基础设施的负担,由此导致了救援物资供应的瓶颈。使许多救援物资积压在了港口、机场与边境上,没有及时运输到物资需求地。缺乏及时、准确的灾后受损以及物资需求的评估。另外,在政治压力下,各个国家独立的救援物资供应链之间不但缺乏合作,而且还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应急物资订货模型方面,秦军昌、王刊良[12]2008)从应急物流管理运作的角度入手,将应急物资划分为响应期物资和恢复期物资两大类,并提出了基于跨期一体化的最优订货量单周期库存模型。
2.3 应急物流系统建设
翟志宏(2008)认为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应急物流指挥体系的建立;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他同时强调有效的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需要将指挥和配送主体逐渐向企业转业。邹晓美[13]2008)等人认为应急物流的有效实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作为物资运输通道在空间和时间上及时转换的必要条件。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通信系统、交通运输网络、物资储备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等;其次在于加强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建设。立法保证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必要的征用行为有了可以依照的法律保障。应急物流系统立法。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吴依伟[14]2008)从弹性的定义和内涵出发,结合应急物流的特性,将应急物流网络弹性分为柔性和可靠性两方面来研究。提出了一些研究物流网络弹性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陈春益[15]2006)提出了一种救援物流系统,它假设在灾害发生后,发生地的地方政府设立救灾物流指挥中心,根据商业物流配送网络,设计了应急物资供应设施,包括在灾区外的县市设立物资集汇中心,邻近灾区建立配送中心,灾区内设置避难听,以收容无家可归的灾民。在这一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如果信息流通渠道畅通,由邻近灾区的物资配送中心专门收集物资需求信息,并将避难所需要的物资需求传达到区域物资集汇中心;区域物资集汇中心则专司接收订单,整理物资并将需要物品送至各配送中心。所以救灾物流网络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区域物资集汇中心、配送中心与避难所。
Cart[16]将应急物流描述为以正确的数量、顺序、地点与时间将救援物资运达目的地的行为。应急物流在应急管理中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需要通过多种运输方式运输大量的物资以保障灾区灾后响应、处置、重建的救援物资需求。
应急物流系统的信息技术方面包含了应急物资的标识和合理性问题,以及包装的统一化、合理性、以及不同来源物资的统一性标识等方面问题。在应急物流信息协调方面,Long[17]1997)提出可靠信息系统是决定应急救援物资供应成功或失败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救援活动的执行主体需要灾害的确切信息,并据此制定应急处置计划。chomolier[18]2003)指出社会捐赠的某些物资可能是灾区不需要的,甚至有些时候是根本不能使用的物品。这些不合适宜的捐献物品会占用应急物流中的宝贵资源,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冗余物资供应网。另外,对于灾区急需的救援物资,缺乏合适标准的标签也成为阻碍物资迅速分发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己有一些救援组织使用基于颜色的标签方法来标识不同的物品,例如红色代表食物、蓝色代表衣物等。当存在多个隶属于不同组织、国家的机构在同一灾害地点组织救援物资供应时,相互之间的协调非常重要,要建立一致的协调机制。关于应急物流的供应任务执行上。Kaatrud[19]2003)设计了一个应急物流决策人员在设计应急物流体系时使用的检查清单,在这份清单中共14个要点,有11个是关于当地基础设施相关问题的,比如已有的公路网与机场;可用的运输车辆与油料供应。因为在灾区很容易产生油料短缺问题。物流信息的标准化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物流及时有效的组织。
2.4 其他相关研究
除此之外,Douglas[20]1995)讨论了在饥荒灾害下救援食品供应的特点。它包括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提出了供应物资供给的特点。最初的物资供应是被“推向”灾民的,当救援物资供应组织进入了灾区后,需要重新评估灾区的损害情况并纠正前一阶段预测的偏差。一旦得到了更准确的评估结果,一种根据灾民需要进行供应的“拉力系统”就将替换以前的“推力系统”,从而提高救援物资供应的效率。他还提出了救援物资应该使用合适的包装:应急食品的包装影响了供应、操作、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效率,不合适的包装将产生大量浪费。最合适的救援食品包装方法是用统一的50公斤聚丙烯包装袋。
李阳[21]2005)分析了我国现有的救灾管理体系的独特指出。同时指出在我国的现有救灾物资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我国救灾储备中心布局不合理;救灾物资储备分散,物资保障成本较高;救灾物资容易出现供需失衡等问题,提出了一个由救灾物资收集中心、物资配送中心、救助中心三级结构的救灾物流配送系统。最终得出结论,救援物资供应的流程是:物资来源于政府储备库实物储备、合同储备和社会捐赠物资组成。然后经由救灾物资收集中心运输到物资配送中心,物资配送中心进行存放、理货、流通加工、再包装等工作,再将物资配送到救助中心,最后由救助中心分配到各个救助点,由救助点再行分发到灾民手中。在物资分发过程中,可以引入专业社会团体或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物资分发工作。
3、小结:
目前,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还只是刚刚开始,正处于方兴未艾、快速增长的阶段。由于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政府的权力集中给应急物流在我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因此,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建设经验的同时,也要立足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适合我国特色的应急物流体系。如何探索适合本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将是学者们继续研究的问题。


[1]  Cottrill KPreparing  for the Worst[J]Traffic World200226640:15

[2]  Lee H WZbinden  MMarring logistics and  Technology for effective Relief[J]Forced Migration Review200318:34-35

[3]耿鹏.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流系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7):7379

[4]翟志宏.应急物流的差异性分析与其在突发事件中的体系构架[J].技术与市场,2008,(10).

[5]韩景倜等.非定常态供应链集成模式-应急物流体分析[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92-94

[6]  Benita M BHumanitarian  Relief Chains: Issues and Challenges [A]3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San Francisco CAUSA20048):67-89

[7]  Hoffman WAvoiding  Logistics Disasters[N]Traffic World2005-7-4l).

[8]  Russell T The  Humanitarian Relief Supply Chain: Analysis of the 2004 South East Asia  Earthquake and Tsunami[A]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2005

[9]  Thomas ASupply Chain  Reliability for contingency Operations[J]Annual Reliability an Maintainability  Symposium200261-67

[10]傅克俊,王旭坪,胡祥培.基于突发事件的物流配送过程建模构想[J].物流技术,200510):263-265

[11]  Russell T The  Humanitarian Relief Supply Chain: Analysis of the 2004 South East Asia  Earthquake and  Tsunami[A]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2005

[12]秦军昌,王刊良.一个跨期应急物资库存模型及其解析仿真求解算法[J].运筹与管理,2008174):45-47

[13]绉小美,樊守林.论《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应急物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8):38-40

[14]吴依伟,赵林度.应急物流网络弹性初探[J].价值工程,2008,(4):1-3

[15]陈春益,蔡坤穆,蔡明志.国内救灾物流体系之建构[EB/OL].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交通管理科学系.http://wwwcjuedutw/logistics/research/d4htm2006-1-18

[16]  Carter WN Disaster  Management-A Disaster Manager’s Handbook[M]Philippines: Asia Development Bank1992

[17]  Long D  Logistics for  Disaster Relief : Engineering on the Run[J]IIE Solutions1997296:26-29

[18]  Chomolier BSamii  RWassenhove L  N The Central Rol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t IFRC[J] Forced Migration Review2003,(18:15-16

[19]  Kaatrud D BSamii  RWassenhove L  N  UN Joint Logistics Centre :a  Coordinated Response to Common Humanitarian Logistics Concerns[J]Forced Migration Review2003,(18:11-14

[20]  Douglas C L  Donald F  W Logistics of Famine  Relief[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5,(16:213-229

[21]李阳,李聚轩,腾立新.大规模自然灾害救灾物流系统研究[J].科技导报,2005,(2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