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瓶颈制约我国应急物流快速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物流产业信息网 2015-1-23)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仅2013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08.4亿元,事故灾害造成死亡失踪69434人。在应对突发事件措施和全社会不断增长的公共安全需求推动下,应急产品研发、生产催生了应急产业。

  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应急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应急物流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具体体现在应急物流运作成本高、应急物流配送指标体系不健全、应急物流法规体系不健全、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完善等等诸多方面。《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的发布,有利于推进解决当前制约我国应急物流快速发展的诸多瓶颈,推动应急产业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视点1 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优化应急产业结构、提升应急物流水平。

  在中国的应急产业体系中,由于受到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之重大自然灾害频发,井喷式网购集中出现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物流运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应急物流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应急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应急物流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针对应急物流的领导体制问题、设备征用问题、预案制订问题、实施程序问题、经费保障问题,以及补偿和抚恤问题等等,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具体的法规性文件。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其立法层次较低,缺少可操作性,使得应急物流实施过程中无法可依。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从宏观角度看,我国交通运输的综合能力比较薄弱,铁路、航空、公路、水运的通达度与衔接度明显不足,运输网络结构尚未健全,难以保证应急物流的快速运作。

  三是物资储备系统不合理。从物流合理化角度看,我国应急物资储备方面比较单一,主要以帐篷、棉被、毯子等基本生活物资为主,这样的应急物资仓库显然不足。同时,仓库基本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分布不合理与不均衡极大影响了快速响应职能的发挥。

  四是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应急物流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信息不对称性较为严重,不仅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还缺少高效准确的信息传递与协调沟通,造成了应急管理和应急物流的信息不全、不准、不及时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是应急管理能力不足。总体来说,国民防灾抗灾的意识教育不够,不仅缺乏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还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得各部门之间不能充分发挥系统性作用,导致了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六是应急物流企业匮乏。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企业是应急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市场实施主体,而国内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的企业,如应急物流基地、应急物流园区、应急配送中心、第三方应急物流企业等还相当缺乏。

  七是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由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尚未完善,其应急培训机制也相应的不健全,造成了官员应急指挥能力、从业人员处理能力,以及群众避险自救能力不强。可以说,应急培训经验、资金、设备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应急培训机制的发展。


  总之,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控制具有一定的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应急物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此,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一政策,推动应急产业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以便实现应急物流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地运作。

  (本文作者单位系陕西科技大学)

 视点2 亟待强化的几个层面

  中国是全球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以全球1/14的国土面积、1/5的人口,承受全球1/3的大陆地震,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约占全球的1/2。当然,应急物流不仅仅局限于地震这类的自然灾害,还有决策失误导致的系统风险、国际复杂环境所引起的如石油风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引起的厂家召唤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所带来的风险等等。总之应急物流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更是企业自身应该建立的保障措施。所以,从应急物流的定义上来看,应该是指危机发生时对物资、人员、资金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一般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

  我国对于应急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环节发展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应急物流运作成本高、应急物流配送指标体系不健全、应急物流法规体系不健全、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完善等。具体剖析应急物流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

  法律层面。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一部指导应对突发事件共性问题的权威性法律。缺乏整体规划,体系残缺不全,立法空白甚多。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应急物流发展的保障基础,只有确立了交通线路的抢修与维护及临时场站建设等方面的领导机制、相关设备征用、预案制定、补偿措施、专项经费保障等法律体系的建立,才能最有效保障应急物流的运作效率和反应速度。

  决策指挥及组织层面。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危机时刻“行政手段”就是必然选择,这也说明我国应急物流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组织机构、科学有效的决策体系、配合默契的协调机制。高层领导亲临一线指挥、全民齐上阵成为中国重大灾害应急管理的一大特色。这样使得指挥关系和互相协调关系不明确,造成社会成本高、效率低、遗留问题多。应该依据法律,建立从上到下的常设的专门部门,及相关专业人员,实现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的集权化、立体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应急管物流理体系。

  运作层面。缺乏健全的全民动员机制。虽然应急管理及救援工作的全民参与程度高,公众积极性强,但由于公众缺乏对应急工作的基本常识的了解,没用一定的应急工作的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而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和超常规性,常常因为混乱而影响应急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缺乏有效的紧急通道保障机制,物流运作缺乏畅通性。所以建立健全全民动员机制尤其是一些常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宣传至关重要。另外建立高效的紧急通道机制是保障实际运作有效执行的关键。

  信息及基础平台层面。缺乏足够的数据资源和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分析手段,对灾害和紧急事故的监测与预警准确度较低。所以对灾害事件的处理往往较为被动,很少能为应急管理及决策提供预见性的建议。另外缺乏被广泛认知的突发事件灾害情况的报告与公布机制,不利于调动社会力量筹集应急物资,保障运输。应急物流的反应速度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全国性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同时针对特定的信息系统要建立相应的物流设施作为抓手,这其中包括前置性储备仓库和节点转运仓库的建立,应急物流要想做到快速反应、运作有序、高效可靠,其实就需要前置性储备物资节点和统一集货转运物资节点进行物流支撑。当前应该加大对节点网络的储备型建设,并在紧急情况时通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组织运作。同时应该与国际应急物流体系相连,保障跨国物资的应急供应。

  一个国家对于突发事件的预防政策、灾难发生时的决策行为、整体指挥组织的柔性管理能力、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能力是决定应急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所以通过建立职能领导部门+信息化系统+转运中心的模式搭建应急物流体系是解决目前应急物流问题的关键。同时对于规律、特点、模式需要我们去认识、研究、总结和实践。(本文作者单位系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