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获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中广网阳泉12月15日消息(记者岳旭辉)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建国61年来,山西总采煤量达到120亿吨,用满载煤炭的火车一列接着一列可绕地球三圈。山西的煤炭给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日前,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首个全省域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政策倾斜的全新动力,能否推动山西经济全面转型呢?

  站在山西省阳泉市桃河公园旁,看着用煤矿井下中水回收利用形成的水上公园,王湜洲常常想起阳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的山清水秀:

  “我是阳泉人,阳泉之所以叫阳泉,是因为阳泉水多,我们阳泉所有的村庄60%的,不是和水有关就是和树有关,70年代以前,阳泉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到处流水潺潺,但是发展到今天,阳泉的水资源,已经非常的紧缺,地表水已经全部疏干。

  阳泉是中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60年来为国家贡献了15亿吨优质无烟煤,也给自己留下了环境污染严重等生态灾难。

  “由于煤炭过度开采,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地表塌陷,地表水速干,环境污染,城市脏乱差。”

  实际上,阳泉的发展历程也就是煤炭能源大省山西的缩写。

  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60年产煤120亿吨以上,用满载煤炭的火车一列接着一列在地球上可以绕三圈。其中的3/4都贡献给了全国各地。在山西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

  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山西的资源型经济是粗放型的、初级化的,它的万元GDP耗能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它的污染排放也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生态破坏相当严重,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安全事故频发是山西资源型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压力。经济效益低。高强度煤炭开采,并没有给山西人民带来富裕。”

  2010年12月1号,国务院批准山西省,成为唯一一家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区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  我们要求山西在改革试验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真正能够促进山西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严峻的发展形势逼迫山西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尚未完全结束的煤炭资源整合,从过去的2600个矿,整合为现在的1000个矿;把2亿2千万吨的焦炭产能压缩为1亿2千万吨的产能。在冶金行业,全国近年来压缩钢铁产能1亿7千万吨,山西压缩了5千万吨。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的3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全部退出了污染最严重城市前十位。安全生产曾经是山西经济发展之痛,目前也有了很大改善。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总的要求是要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坚持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近几年,国家对促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推出了三个大的政策、2006年确定山西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确定山西为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省、确定山西为生态建设试点省。加上这次的新政策,山西现在可以说是掌握了巨大的发展政策动力,含金量十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改革的先行先试的试验权。第二个政策,目前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在城乡统筹、两型社会建设,以及中部地区比照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方面所实行的一些政策,这些都可以大面积优先向山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广和移植。

  事实上,这些已经发挥作用的政策对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显现出了积极的效果,山西省的省长被人们誉为掌握机动资金最多的省长,每年可以掌握的重点投入资金会多达上百亿元,尽管这个数目对于生态欠账达到几千亿元之多的山西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至少作为杠杆,已经开始撬动山西这个巨大的能源航母向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

  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表示,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山西的抓手已经确定:“资源型产业要新型化、接续替代产业要规模化,要实现一产、二产、三产,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具体的部署是,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

  在整个山西,对于这次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域的建设,上上下下都表现出非常急迫的心情.

  阳泉市副市长王湜洲:“这是阳泉市实现资源性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最后一次最佳机遇,如果这次机会错过了,阳泉结构还会是越调越重。”